第一篇:2023高考满分作文及评析
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私感情有关。
认知事物当然必得有严格的理智,不能纵容自己的感情和好恶。如果仅仅以感情的亲疏远近来下结论,大多数情况下会得出错误的判断,正如《韩非子》里那个宋国的富人,他的儿子与老人说的是相同的话,而他听凭感情的亲疏远近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当然是没有道理的。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妻子私他,姬妄畏他,而客有求于他,都说他美于城北徐公。邹忌最后排除了感情因素的干扰,悟出了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常困于所溺。”因为有所溺,有好恶,感情上有亲疏远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便易于被迷失双眼。这时惟有理性的火光才能照亮黑暗混浊的末知世界,人类要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去,健全的理性才是可靠的阶梯,布鲁诺被烧死在鲜花广场时,欢呼的人群又何尝不以为自己才是真理的掌握者呢?但是布鲁诺相信理性这个"内心的教师",他要让"所向披靡的论据万箭齐发",射穿习惯和感情上依赖的迷雾,把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引人正轨。
理性固然在认识事物中不可缺少,但我们能因此完全排除了感情因素吗?难道感情在认知过程中永远起着反面的作用吗?
康德仰望星空的时候,他的内心泛起的是崇高的感情,正是靠了这亲近永恒、亲近真理的感情,他才能在认知彼岸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没有感情的存在,人类生活会陷人刻板和抽象,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分辨对和错,也要知道美和丑啊,没有了情感,艺术如何存在呢?只剩下了冷冰冰的法律条文,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切熟悉的温情都离我们远去,我们能说我们认识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吗?生活又有什么乐趣呢?即使是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是看重情感在认知中的作用的,有人向他提出一个设想时,他并不判断正误,只说:"啊,真丑!"他不愿意在丑的事情上花费时间,在他眼中,即使是物理学中丑也不能立足。
因此我们认知事物时,既要有冷眼,又需要热心,虽不能任凭感情的亲疏远近去判断,又不可仅仅是可怜的"数字化生存"。在理智和情感、天平和七弦琴的引导下,我们才能“诗意地栖居”。
高考满分作文:享文化之繁华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来到历史的彼岸:与苏轼探讨人的渺茫与伟大,与陶潜共享带月荷锄归的美好,与李煜分担愁如东流水的感伤……用一指墨香,看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
文化从那翻滚激荡的黄河开始,便扎植于我们的心田,镌刻于基因。那寓意吉祥的中国结,那元宵佳节的灯谜,那雄伟的华夏庭院,无一不是珍贵的传统元素。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也正因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发绚烂壮美。把文化作为生命的行囊,便让灵魂与文化一道,穿行在历史的音符与文字墨香之间。
文化,流淌在悠远的箫声中,诉说着哀怨与愁绪,文化,也弥漫在阿炳的二胡中,叹尽人生的跌宕起伏;文化,亦可以流转于锦瑟之间,轻拢慢捻之间净化内心的污*。本无生命的乐器与乐曲结合在一起,便成为了文化的载体,寄予着心灵的世界,承载厚重的文化。
不仅仅在丝竹间,文化也在素净的宣纸上蔓延而来。张大千伏在洞底绘出的梦幻敦煌,诉说着那千百年前人们的信仰;齐白石着手画出的自然风物,亦传达着生命的灵动;壮观的《清明上河图》,也刺激着美的神经。中国画中的水淡云轻,妙手丹青的一点一描,拓开的不仅仅是墨,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之魂由笔底传承。
同样,龙飞凤舞的字亦为文化之腑脏;颜真卿规正而又洒脱的笔锋,王羲之隽秀玲珑的字体,张风子如带般拂过的清新之风,无一不是文化的符号。那挥洒自如之间掩盖不了中华文化之含蓄内敛,那笔锋回转之间亦彰显着文化之典雅深厚。亦深潭微澜,亦雪底苍松。
文化如辽远的江海,包容着一切。既有张翰的“江月年年初照人”的美好幽深,又有李白的“起舞弄清影”的飘渺烂漫。那篇篇诗词,字字珠玑,诗人惜字如金,落笔生花,留给世人一片芳华。文化之美常浮荡于我心间。那里有轩榭廊道,那里有至臻服饰的绣扣,那里更有吟唱千年的戏曲,那是中华之精髓,炎黄子孙之傲骨。它如枝头的梅花,傲吐芬芳。
愿乘文化之舟,度文化之沧海,享那份美好与挚真,低吟文化之妙语,歌呤一生,幸福一生。
这样的行囊,希望我们共同拥有,共同打造,共享文化盛宴。
点评:
1、怎样才能享受文化之繁华?自然是将文化作为一生的行囊。文章用丰厚的历史底蕴引出文化之是生命的行囊,然后在音乐、美术、书法、诗词、建筑、戏曲、服饰等之间穿行,具化了文化的内容,写出了它们对生命的意义。最后两段点题,照应题目。
2、文采飞扬。文章一开篇就是诗意盎然的呈现,后面写音乐,美术、书法,无论是人物,还是艺术的表达,都充满诗情画意。在句式上,整散结合,语言铿锵有力,古色古香。
第二篇:2023高考满分作文及评析
读书启心智,让梦想成真
说起梦想,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比喻较为形象,他说:“梦想是灯塔,指引人生前进的方向。”梦想如耀眼的星辰般熠熠生辉,总是令我们无限神往。
梦想人人都可以有,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实现,只有当各种条件都达到成熟的时候,梦想才会如期而至。汉代哲学家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来形容梦想的实现过程,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当一个人善于“修身”,学会“矫思”,明了“立义”,就可以大展宏图,让梦想成真。
对于我们青年学子来说,如何才能做到“修身”“矫思”“立义”呢?唯有读书学习。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书学习可以让人明晓大义,造就完全的人格。东吴大将吕蒙早年好带兵用武,不喜读书,吴主孙权劝告他多读书可以让他具备一代将才的胸襟城府和文韬武略。吕蒙开始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注重提升个人的思想修养。若干日后,智谋过人的鲁肃见到他的气度,不禁大为赞赏,说他“非复吴下阿蒙”,对他刮目相待。后来,吕蒙白衣渡江,战败蜀国名将关羽,帮孙权巩固了东吴的统治。夺取荆州后,吕蒙严禁将士骚扰民众,更不许拿用百姓的任何东西,而不像项羽攻人威阳一样烧毁阿房宫,残杀百姓。读书养性让吕蒙消减了武夫的蛮勇之气,多了关注民生的儒将风度。
“读书即是立德。”读书学习可以使人探索真理,先人后己,甘于奉献。范仲淹年少时,立志读书,不做名医,就做名相,养成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气度,才有了后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青年时期的鲁迅为医治病弱的国民,留学读书,最终却弃医从文,撰文写书,向着沉睡在铁笼子里的人们呐喊,即便呕心沥血,也“俯首甘为孺子牛”。
读书学习,让一代代胸怀梦想的人为国家前途、民族大业前仆后继。钱学森学成归来,祖国升起灿烂的蘑菇云;屠呦呦翻阅古籍,中国出了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北斗”闪耀在苍穹中,“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每一项辉煌成就背后都是无数饱学之士的杰出贡献。
青年学子们,从古至今,无数的事实证明读书益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我们谨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了变数的时代,但不变的是读书济世、匡扶正义的精神。我们当代青年身处世界变局中,一定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读书修身,立志报国,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努力圆梦,让伟大的“中国梦”如期实现。
佳作点评
内容:审题精准,观点明确。考生在审题时,精准地从提示材料中概括出关键词“修身”“矫思”“立义”和“理想”并理解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材料中获得启发:读书学习,可以“修身”“矫思”“立义”,让梦想成真。
表达:语句精练,言简意赅。文章的语言表达流畅通顺,精简凝练,或概述故事,或说理议论,或抒情讴歌,用语精到,且凝练有力,耐人寻味。
特征:匠心独具,标志醒目。考生紧紧围绕命题材料展开论述,谈古说今,但始终有一条主线贯串文中,那就是“结合自身发展”,标志性语句有“总是令我们无限神往”“对于我们青年学子来说”“让我们谨记”等。
第三篇:2023高考满分作文及评析
完善自我,为国成才
女作家张爱玲曾说过:“成名要趁早。”这里的“成名”不是指获得鲜花和掌声,而是成就自我,在时代的大潮中做踏浪前行的弄潮儿。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大潮波浪滔天,而人只如沧海一粟。如果不珍惜时间,任光阴流逝,最终必然会蹉跎一生。青春时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一切美好的梦想都可能实现,充沛的精力和抖擞的精神是青年的做世资本。所以,正当青春的我们需要不断完善自我,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
关于完善自我和成就理想之间的关系,汉代哲学家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善于完善自我的人会在生活的点滴小事中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端正思想态度、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实际行动,最终实现高远的理想。
处于青年阶段的我们犹如一棵正在成长的树,刚刚告别稚嫩柔弱的幼苗阶段,尚未长成顶天立地的大树。在这个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地反思自省,向往大义,才能让理想不偏移方向。
所以,我们要晓明大义。康熙十六岁时,就敢于和朝廷权臣鳌拜展开一场险象环生的生死搏击,将鳌拜一举擒获,打入牢狱。因为康熙虽然是一位少年皇帝,但他深知鳌拜倚仗权势,飞扬跋扈,恶贯满盈,祸国殃民,于是动用智慧,果断出击,为民除害。
而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多极发展的世界局势之中,人类的命运究竟由谁主导?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胆魄和能力,更需要正义和勇气。“一带一路”倡议造福了世界人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必将惠及全人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承担的重任。
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上,作为青年一代,我们的成长成才,关乎国家前途和人民幸福。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迫切需要我们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让自己的人格日臻完善。
时代已经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交付给我们,我们唯有笃志好学,开阔境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唯有心存大义,弘扬正气,做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才能成长为国家大才,真正肩负起伟大使命!
佳作点评
内容:立意明确,重点突出。考生有效利用命题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提炼出核心要素“修身”“矫思”和“立义”与实现理想之间的关系,并把扬雄之喻中的“立义”作为重点阐述内容,指出其对提升修养、完善自我、实现理想的重要性,充分启发当代青年唯有不断完善人格,心存大义,才能成长为国家大才。
表达:善于用喻,语言优美。文章语言富有特色,善于运用比喻,且运用娴熟,仿佛信手拈来。如开头解释张爱玲的“成名”一词时,联想到“弄潮儿”;再如论述青年需要提升修养时,运用“树苗”和“大树”的比喻,强调了青年“只有不断地反思自省,向往大义,才能让理想不偏移方向”,通过丰富形象的联想,让读者易于理解。
特征:首尾照应,结构完整。文章运用首尾照应的手法安排结构,开头以张爱玲的名句引出论点“我们需要不断完善自我,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村"经过主体阐述后,结尾收束全文,发出号召,照应开头和论点。
第四篇:2023高考满分作文及评析
当代青年的理想
蒙田指出:“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对于当代青年来说,理想是青春的美丽风采。当代青年要夯实自己的理想之基,滋润理想成长的土壤,让理想在行动中闪烁着当代青年的亮光。那么,我们当代青年如何实现理想呢?
修身是当代青年实现理想的基础保障。我们活在当下,要注重加强个人的品德修养,不断砥砺品德,雕刻心灵的妆容,铸就一个高尚的人格,让理想之花绽放。当代青年要注重提升个人品格,多在个人基本修养上下功夫,时刻用真善美来打造自己。就像袁隆平爷爷那样,注重培植自己的远大理想,于是他铸就了禾下乘凉的梦想。我们始终要把锤炼品德修养作为提高理想境界的法宝。
矫思是当代青年实现理想的重要方式。在成长的过程中,青年理想远大,不断在青春岁月中砥砺自己,使自己在思想和认识上切实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就是将自己的梦想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手中的笔书写文章,改变国民的劣根性,从而成就了其辉煌的人生。要端正思想,调整态度,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不断在思想上进步,符合当下的时代精神。我们当代青年的修身立德要与实现人生价值相结合,把理想信念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
立义是当代青年实现理想的必要条件。“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当代青年要志存高远,激发奋进的潜力,让理想的曙光照耀前方。路要一步步走,每天都完成一个小目标,把立义与道德认知结合起来,贴合目标实际,完成心中的计划,不断探求人生的真谛。只有深入认识“立义”的内涵,才能正确把握理想的方向,不断成就当代青年的非凡人生。
行动是当代青年实现理想的立身之本。有志者青春无悔,追梦的道路是幸福的,通过汗水和努力,一切都会变得触手可及。为了实现理想必须坦然面对出现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当代青年要突出实践的作用,多读“有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的经验和社会知识。风雨中的人生对当代青年来说是一种历练,更是一种动力,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
在当下社会,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承担着时代赋予的重任,要勇立时代的潮头,处理好修养、矫思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对理想的保障,才能顺利抵达理想的彼岸,努力创造我们当代青年的无限精彩人生。
佳作点评
内容:观点明确,时代性强。本文开篇点明中心观点,然后在具体写作时,将分论点作为关键句进行呈现。内容丰富,富有浓厚的时代气息,结合当代青年的思想特征进行深入论证,体现出时代性。
表达:层次清晰,论述有力。文章注重结合理想进行论述,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进行论述。从第二段开始,在具体论述时,各段段首句形成排比,使论述呈现出条理性,让读者一目了然,对于考生来说,非常值得借鉴。
特征:方法得当,语言客观。全文语言客观有力,考生在写作时,引用了名言名句,使语言更加流畅,富有气势。同时,采用了不同的论证方法,例如道理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这些论证方法相得益彰,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增强了论证效果。
第五篇:2023高考满分作文及评析
理想如明灯,催我踏浪行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当代诗人流沙河的诗篇《理想》,生动地表现出理想给我们的人生带来的巨大影响。
理想,人人都可以拥有,然而实现时却往往坎坷不易,因为实现理想的要素有许多。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莫而后发,发必中矣。”这个比喻将实现理想的诸多要素结合在一起,并揭示出一个道理;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修身”位列第一。古人非常注重个人修身,《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孔子看到鲁桓公的庙里有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这种器皿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深受其启发,感叹道:“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此为修身之至理名言。在修养身心中,我们不再自欺欺人,自我满足;常常会自谦务实,做事严谨认真;往往会待人真诚友善,不求全责备,善于将心比心,以身作则。“矫思”紧随其后。圣人孔子常常告诫弟子:“吾日三省吾身”。春秋时期广为传颂的“李离伏剑”故事,赞扬了李离因自己断案有误,反省自思,宁愿伏剑受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中,我们总是能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常常去要求别人把事情做好,却很少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但“欲影正者端其表”,正人先正己,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
“立义”为目标。在理想和正义之间,管仲提倡:“志毋虚邪,行必正直。”在生死和大义之间,孟子谈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利益和道义之间,荀子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在这些人间大义的思想的洗礼下,一代代为正义而战的英雄们谱写出了一首首正义之歌。“舍生取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接受着传统文化的沐浴,感受着新时代的气息,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唯有早立凌云志,善于修身反省,弘扬人间正义,才能让伟大的“中国梦”早日实现。同学们,让我们蓄势待发,向着未来踏浪前行吧!
佳作点评
1、立意深刻,重在说理。考生开宗明义,强调理想对人生的影响巨大。接着阐述实现理想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修身”“矫思”“立义”跟理想的关系阐述得一清二楚,给读者以思考和启发。
2、善于引用,积累深厚。这篇文章最显著的特点是善于引用名言、诗句,如开头引用现代诗句,论述中引入孔子、孟子、荀子等大思想家的名言,使文章说理性很强,却毫无堆砌之感,这足以体现考生有着深厚的素材积累功底。
3、继往开来,自然贴切。考生安排素材时,将古代“理想”“修身”“矫思”“立义”的优良传统和现实的自我感受巧妙结合,使得论述自然,毫无违和感。
第六篇:2023高考满分作文及评析
筑梦未来,奋发图强
理想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像一粒种子,蕴藏在我们的思想深处,悄悄地生根发芽,直到有一天蓬勃而出,以强大的力量催促我们奋发自强。
树立理想不是一念之事,实现理想也不能一蹴而就。每个人因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成长经历不同,树立的理想也各不相同。然而不管是哪一种理想,只要不是为了个人的锦衣玉食,而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就一定是崇高的理想。
当今这个时代是一个异常特殊的时代。回顾百年世界史,我们可以看到冒着硝烟和炮火的战争基本结束,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处于安宁之中。各种声音甚嚣尘上,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暗潮涌动。“阿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目前这个时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正义的力量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正到了担当重任的时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赢得了拥护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人民的肯定和支持。身为中华儿女,在这种形势之下,我们应当清晰地认识到新时期的青年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我们将国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我们可以自豪地放声歌唱:“祖国万岁!”
年轻人最重要的是能筑梦未来,为理想而拼搏奋斗。当我们怀揣着伟大理想,蓄势待发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静下心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一矢中的”的成功感受是畅快淋漓的,这就对优秀的弓箭手提出了至高的要求。我们要想成就理想,也要“修身”“矫思”“立义”。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有句名言:“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伟大的理想,还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没有高尚的情操,再伟大的理想也是不能达到的。”通过“修身”“矫思”“立义”,我们可以拥有“高尚的情操”。有此情操在,理想的实现离我们还会远吗?
让我们筑梦未来,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培养起为民族、为人类奋发图强的精神,让世界多一些幸福和欢乐。
佳作点评
内容:联系现实,催人奋进。考生开篇直言理想有着强大的力量,能催促人奋发图强;接着紧紧围绕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紧密结合当前世界局势,谈论当代中国青年拥有的共同理想,“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引用古人的比喻来形容理想及其实现条件之间的关系,指出当代青年要想成就理想,就要“修身”“矫思”“立义”,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表达:语言流畅,说理有力。文章语言简洁明了,过渡用语衔接自然,全篇语言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如“树立理想不是一念之事,实现理想也不能一蹴而就”,论述说理之句读起来很有韵味;“然而不管是……只要不是……而是……就……”类似的过渡语句,使得语言精简凝练,说理更显力度。
特征:巧设思路,选材灵活。考生开篇采用比喻手法,论说理想的力量强大到足以催人奋发;主体部分以“当今这个时代是一个异常特殊的时代”为总领句展开深入阐述,希望当代青年能经过“修身”“矫思”“立义”,不断完善自我,培养起高尚情操,为民族、为人类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