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保护工作计划目标 (篇1)
完善国家公园制度体系。一是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政策法规的汇编工作。二是对《甘肃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相关意见建议进行梳理汇总上报。三是配合国家林草局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意见与征求意见的相关工作。四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中“十四五”规划项目进行了梳理,配合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完成三区三线的划定工作。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界碑界桩设置项目工作。一是完成界桩埋设。界桩共计835个,其中界桩472个,功能区区桩363个。二是完成界碑埋设。界碑共计55个,包括Ⅰ型界碑6个,Ⅱ型界碑49个。三是完成界牌建设。界牌共计25个。四是完成国家公园入口标志建设。国家公园入口标志16个。
着力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熊猫保护工作计划目标 (篇2)
开展2023年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组建工作专班,对辖区内51个样地固定样方地进行调查,完成36个固定样地监测工作,另有15个难以到达现地调查样地,已请求省林草局改为遥感判读调查。完成森防测报数据库更新。按照省林检站测报技术更新要求,我局更新、完善了今年的森防测报数据库。完成春秋季松材线虫病专项普查。全年完成万亩松林面积的春秋季两次松材线虫病专项普查任务,普查中,共发现死亡松科植物131株,主要是华山松大小蠹虫害和地质滑坡导致,未发现有松材线虫病发生。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在林业有害生物信息防治管理系统中,完成上报月报9次。今年我区有害生物发生面积1174亩,其中病害发生30亩,虫害发生1144亩,主要是华山松大小蠹发生面积增加较多。没有监测到鼠兔害和有害植物的发生。“绿盾2023”林业植物检疫执法专项行动。2023年,我局共组织林业植物检疫执法专项行动44次,出动执法人员244人(次),检查涉木市场5处、开展检疫登记的单位和个人共13家(处)。检疫苗木花卉万株,检查木材190立方米,包装箱、线缆盘25个,没有发现病害木。在行动中,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知识,共发放宣传材料11000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针对区域内核桃叶甲、华山松大小蠹等病虫害集中发生区域进行了防治。全年共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亩,其中化学防治亩、生物化学农药防治亩、人工防治亩、营造林措施防治亩。松材线虫病防控宣传。编印了松材线虫病防控宣传册和折页共20000余份,下发各基层保护站用于宣传,扩大了宣传的力度和广度。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设施建设。完成了实验室和标本制作室以及标本储存室(在丹堡河保护站)建设。
大熊猫保护工作计划目标 (篇3)
继续强化野外保护,确保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安全
全力推进巡护监测工作科学化、数字化水平,加强野外巡护和监测工作力度,修订和完善大熊猫保护抢救预案,培养一批野生动物救护专业技术人才,及时发现和处置威胁大熊猫和栖息地安全隐患,确保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安全。
二
大熊猫国家公园草河坝入口社区建设
建立入口社区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大熊猫保护与公园社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改善、双赢绿色发展的一个有效尝试,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下一步,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将继续加强与文县政府的工作联系,共同做好大熊猫国家公园草河坝入口社区建设管理、生态旅游、科普游憩、资源保护等相关工作。不断提升和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村镇风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内容。同时,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科普宣教中心,以实物、模型、展示、视频转播和互动体验等形式,做深做细大熊猫保护的“宣传、教育、贯彻”,持续擦亮大熊猫入口社区这张靓丽名片。
全力打造中国野外大熊猫研究与公众自然教育基地
以碧口自然保护区体验小区、公众自然教育中心(大熊救护中心)为依托,着力野外大熊猫生态学研究,广泛吸引国内外学者前来开展野外大熊猫研究、公众自然教育,探索大熊猫野外繁衍生息的生活规律,为野生大熊猫保护和圈养大熊猫放归提供科学支撑。
全面推进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
以白水江自然博物馆、白马河公众自然教育中心和碧口李子坝生态体验区为依托,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内容组织开展特色自然教育活动,开设自然教育课堂,制定自然教育和户外体验课程,针对社区居民、访客、学生等开展自然教育和体验。加快推进分局解说系统建设,逐步加强和改造提升自然教育基础设施。充分利用野外监测、巡护资料,开展线上自然教育,宣传白水江分局保护管理成效。探索在指定线路开展巡护体验。规划建设生态体验小区,合理设计体验路径,精心打造体验节点。积极开发生态体验项目,不断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自然教育活动品牌。
有序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投融资和特许经营实践探索
促进国家公园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产品品牌建设,研究制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经营活动。适度发展文创产业和大熊猫文化产品、特色农产品等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产业,培育大熊猫国家公园品牌,带动园区及周边区域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有效推进分局人员技术培训,提升分局科研水平
科学制定分局人力发展与保障总目标,培养和锻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培训。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交流,共同开展科学研究,进一步提升现有人才队伍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统筹推进拓展社区共管模式,促进乡村振兴与国家公园建设深度融合
一是引导社区群众参与生态保护,体现社区共管共建成效。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政策,设置生态管护岗位,吸纳原住民担任生态管护员,参与国家公园建设。二是促进社区绿色产业升级,建设服务型社区。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开展社区支援与扶持项目,依托社区的资源优势,鼓励发展特色农林产业,推进国家公园绿色品牌认证,拓宽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帮助社区改善社会经济状况,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群众增收。
扎实推进森林防火工作,实现无森林火灾目标
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对职工、村干部、护林员的培训工作,不断完善森林防火预案,加强火源管控,消除火灾隐患。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主动适应大熊猫国家公园森林防火新形势,储备森林防火相关项目,积极争取整合各类资金,为园区森林防灭火工作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通过传统宣传(发放宣传单、设置宣传牌、入村入户宣传)和新媒体宣传(我局官网、微信公众号、抖音平台、外媒宣传、参加摄影短视频大赛)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在宣传工作方面出实招,下真功,求突破,见实效。将我局保护成效、先进事迹、先进人物、保护经验充分宣传推广,着力讲好白水江故事。加强与国内外其它国家公园、第三方机构的合作交流,促进自身科研保护能力的提升。与科研院所及NGO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落实具体合作事项,使其能够为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和科研支持。
崭新的2023年正争分夺秒赶来。
新的征程正拉开帷幕,
让我们向心而生,聚势同行。
白水江全体干部职工在此祝福大家,
新年快乐!
大熊猫保护工作计划目标 (篇4)
2010 年,随着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的稳定增长,大熊猫野化放归迎来了最佳重启时机,“熊猫人”迅速启动了圈养大熊野化培训第二期项目。
熊猫中心在卧龙核桃坪建立野化培训基地。“熊猫人”团队提出“母兽带仔”新野化培训方法,这一创新之举恰恰成为野化放归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性技术。让有野外和育幼经验的母兽在自然环境下设立的培训圈内产仔,让放归个体跟随母亲成长,习得野外生存技能。整个过程减少人为干预和影响,保持幼崽的野性,“熊猫人”在接近幼仔时会穿戴涂有大熊猫尿液或粪便气味的熊猫伪装服。幼仔满一周岁后,大熊猫母幼会被转移到面积更大、自然环境更复杂的野化圈舍环境中进行培训,目的是让野化个体能够在野外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存活下来。
2010年8月,全球首只在野化培训场出生的大熊猫“淘淘”,在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圈内跟随母亲“草草”学习生存本领。2023年10月,“淘淘”被植入身份识别芯片后,携带GPS颈圈等装备,开始奔向野外独自求生。汲取之前的教训,“淘淘”放归于大熊猫种群密度极低的四川省石棉县栗子坪,没有选择之前野生大熊猫种群密度较高的卧龙,以减小种内竞争给放归大熊猫带来的压力。
野生大熊猫一般在两岁左右离开母亲去建立自己的领域,“淘淘”在放归后也成功地在野生种群栖息地中获得了一席之地,且两次回捕体检都显示状况良好。红外摄像机拍摄证实,“淘淘”已成功适应野外环境。
大熊猫“淘淘”成为第一只通过“母兽带仔”方法成功野化放归并存活的圈养大熊猫。迈出这一步非同寻常,对于大熊猫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
考虑到雌性大熊猫是潜在的繁殖资源,更容易被野生种群接受,2023—2023年雌性大熊猫“张想”“雪雪”“华姣”被陆续放归,进一步为“母兽带仔”这一野化培训方法和放归后监测研究积累了经验。2023年,我国首次同时放归2只大熊猫,“华妍”“张梦”奔赴栗子坪自然保护区,也均为雌性。
吴代福身穿涂有熊猫母亲气味的工作服转移幼崽 李传有摄
科学人为干预,是复壮的必由之路
多年保护下,尽管大熊猫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但大熊猫野外生境不容乐观。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随着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影响的加剧,大熊猫栖息地不断萎缩和碎片化,野生大熊猫被割裂成33个孤立种群。其中,种群数量小于30只的有22个,基因交流阻断。还有小于10只的局域种群18个,近亲繁殖可能性增强,基因多样性将丧失更多。野生大熊猫种群面临着存续危机的严峻考验。
2023年,中国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宣布,大熊猫国家公园等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通过在更大景观尺度上开展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把过去相对独立的各个“岛屿”整合起来进行保护,其首要任务就是解除野生大熊猫的生存危机,以实现野生大熊猫的稳定繁衍。
“只有当大熊猫在野外的种群数量能够稳定增长,它们才能摆脱濒危的命运。通过人为干预复壮大熊猫野外种群成为必然选项。”野化放归新的带头人吴代福这样认为。
通过专家论证发现,小种群保护模式有几种,第一种解决方法是加入个体,增加遗传多样性,避免出现近亲繁殖的情况。另一种是通过修复小种群和大种群之间的栖息地,让种群之间自然交流。第三种是,在确认小种群无法繁育的情况下,人为干预将小种群搬到大种群中间去。就目前经验和调查结果显示,放归是最快的解决办法。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推动下,2023年,大熊猫“八喜”“映雪”也加入了栗子坪野生大熊猫的大家庭。随着项目的开展,大熊猫野化和放归关键技术体系逐渐形成,放归工作从栗子坪所在的小相岭山系扩大到岷山山系。
2023年,大熊猫“琴心”“小核桃”被放归至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样,这里也是野生大熊猫种群密度小、灭绝风险高的地带。此外,还综合考虑了当地大熊猫适宜栖息地面积、主食竹生物量、放归大熊猫遗传背景等多种因素,最终将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作大熊猫放归地。
截至目前,已放归的1雄4雌大熊猫,均已满6岁,处在可以繁殖的壮年阶段,但要获得野化放归大熊猫育有后代的明确证据,还需要有耐心和运气。只有当圈养大熊猫的基因真正融入野生种群里,能够传承下去,才是真正起到增加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提升野生种群生存力的作用。
自2003年开展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工作以来,熊猫中心先后成功野化并放归“淘淘”等11只圈养大熊猫,存活9只,存活率达。其中,7只大熊猫成功融入有灭绝风险的小相岭山系野生种群,2只成功融入岷山山系野生种群,为深入开展大熊猫野生局域小种群复壮奠定了基础,对大型哺乳动物野化放归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该项目在2023年荣获国家林草局第十届梁希林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入选了“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龙婷婷)
“熊猫人”用无线电测定野化培训的熊猫位置 李传有摄
大熊猫保护工作计划目标 (篇5)
生态整治。重点围绕辖区内河湖整治、生态保护、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6方面开展排查整治,确保辖区生态环境安全。森林督查。按2023年全国森林督查任务要求,我局对辖区的16个疑似图斑进行实地拍摄、定位,并查明变化原因、汇总,形成数据库后报省生监局。法规学习。完成林业行政执法2023年全年度统计分析报告;完成我局林草行政执法人员信息数据采集、照片上报工作;全局职工完成各级学法用法网络考试;加大林政执法力度,全年共查处林政案件6起,办理6起,查处率为100%,共计收缴罚款23700元。